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800字 >

美国工厂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2022-12-26 12:01:01
|醒婷2

看完《美国工厂》,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拍摄很好,也很复杂的纪录片,当然内心也有些五味杂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国工厂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美国工厂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美国工厂观后感1

《美国工厂》是美国上届总统奥巴马投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国的开厂情况。看完电影,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比较深刻。

1、福耀开厂,欢呼雀跃

福耀玻璃准备接手的是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破产公司,这个公司已经破产几年了,工人全部下岗没有饭吃,一听有中国公司在这个开厂,而且能安置2000左右的人口就业,他们都很高兴。

有一个女工人在下岗期间就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除了电视是自己的,其他都不是自己的。当福耀玻璃开厂以后,他进入福耀玻璃工作,自己也住得起480美元的公寓了。

有一个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难以为继,是福耀又让他过上了中产生活。

2、中西不同管理文化的冲突

福耀准备建厂,美国的工会就要进入,福耀总裁曹德旺明确表示,如果工会进来,他们马上关厂。语气之硬,让工会不敢贸然进入。

刚开始工人干的还特别高兴,后来蜜月期过了以后,他们开始对福耀不满意,又开始支持工会的进入。

工会进入到底对企业好还是不好呢?

用影片中每个工作人员的好说,并不好。一个女员工说:工会进来只会让那些混日子的人受益,而自己认真优秀工作的人却不能受益,只能和他们一样。

工会进来以后,福耀就不能直接雇佣工人了,也不能和工人直接对话了,只能通过工会招聘工人,按照美国的标准支付工人的工资,同时还要给工会一定的费用。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的工会其实很官僚,也是收钱办事,看起来是为了工人争取应得的利益,但实际上会损伤各方的利益。

因为一旦企业不能直接管理、招聘工人,就不能与工人直接对话,不能激发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工人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都在混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盈利,企业盈利不了,如果再向通用汽车一样关掉,这样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蓝领工人都是很不利的,两败俱亡,只有作为工会的中介捞到了好处。

3、趋势很关键

在文中的最后,有一段情节就是很多地方都要采用机械手臂取代工人,因为他们效率太低。也就是说,在很多时候,工会和企业争来争去的,都争不过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在影片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在过去的十几年,在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太少。

02 自己的感想

当我看完这部记录片以后,自己也有很多感想,主要有两点:

1、人要未雨绸缪

一个在通用汽车工作了20年的员工,通用倒闭后,自己的生活水平立刻下降。我觉得这是他没有做好长远规划,做好理财,正如巴菲特所说:“如果到四五十岁,你还不能在睡觉时候也赚钱,你就活的太失败了!”

这句话说明了未雨绸缪、理财的重要性,人要再最能赚钱的年龄努力赚钱,同时也要理财,否则如果到了快退休时,没有其他收入,仅靠退行金是很难过上衣食无忧的有最严的生活。

2、人要终身学习

科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进步,人要持续学习,如果不学习,很可能被趋势甩在身后,被社会所淘汰。

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为自己能在日益快速变化的时代生活的很好,不像韭菜一样被割,唯有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别无他法。

美国工厂观后感2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首先我先说下我对纪录片的看法,纪录片是电影的一种类型,以一种写实的方式记录一些影像,但是写实的东西不代表客观中立的真相,一个个镜头也是人拍出来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带有导演的主观倾向,那么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为什么奥巴马会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这些我都不想谈,我只想谈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观后感。

今年是2019年,我们刚刚度过了祖国母亲七十周年华诞庆典,看完了令人热血沸腾的大阅兵,而我自己也将迎来三十岁的生日,子曰,三十而立,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这个时代的声音是如此的嘈杂,小我如何立?

在过去的七十年中,中国是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也许赋予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最大的想象力,也想象不到今天的普通人也能有如此丰富的物质生活水平。我们走过了活下去,站起来的阶段,现在应该是走在强起来的路上,大我是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离不开亿万小我的努力,所有的小我也获得了回报。社会的组织架构也发现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说最开始小我的共识一致,现在的小我的追求已经发生了分裂。少部分小我犹如坐上了飞机,获得了较大的回报,大部分小我获得了大小不一的回报,在过去读了很多成功学的书籍,现在回头看,几乎没有复制的可能了。

每个人都有他的是民族属性以及阶级属性,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这么划分成四种,中国资本家,中国工人,美国资本家,美国工人。

资本其实是没有国界的,资本是逐利的,短期可以投资亏损,但是长期的目的一定是要盈利的,这并不以曹德旺本人的意愿所转移,所以资本是天生厌恶工会组织的,单个工人是弱势的,但是抱团的工人是有谈判的力量的,此处不讨论美国工会制度的优劣,因为我并不太了解这个。

工人也是没有国界的,在排除掉偷奸耍滑的人以后,我认为大多数工人都是试图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拿好自己的那一份薪水,纪录片里有一句话,那个美国工人说美国员工就是太烂了,我是不同意的。我不觉得片子里的中国工人,长年累月的加班,在低安全保护条件下工作,离开家乡,与孩子分离,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的父辈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996甚至997的工作,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可以不996。

美国工人的窘境就在于,他的生活成本决定了他需要相对于中国工人更好的薪资待遇才能生存,然而产业已经发生了转移,汽车工厂乃至其他的各种工厂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工人薪资条件更便宜的地方去了,而这种情况何止发生在工厂中,互联网公司不也是一样吗?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公司的外包条件更充足,美国互联网公司把活外包给国内北上广深的程序员,北上广深的活可以外包给二三线城市的程序员。雇一个相近技术实力的普通美国程序员可能在北上可以雇两三个,在二三线可以雇佣七八个。

现在有些话题其实挺火的,就是现在的90后95后员工不好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父辈拼了命的996,是希望他们可以965,他们的前辈告诉他们,按部就班的努力工作,认真学习,那么就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但是很多成功的经验忽视了时代的红利,如果说百废待兴的年代是一百个萝卜一千个坑,那么现在也许是一万个萝卜两千个坑,造坑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萝卜的速度了,而且之前坑里的萝卜还使劲的踹后面的萝卜,他们想把坑留给自己的小萝卜,那么既然抢坑这么难,佛系青年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大我截止到现在的成就是辉煌的,但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偶尔会走下弯路,对于大我来说,那也许是一个经验教训,但是对于小我来说,也许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在纪录片的最后,讽刺意味的结局就是,工厂的解决方案是用自动化的机器来替代员工,那么在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如火如荼的今天,是否会出现连出卖最廉价的劳动力的机会都丧失的情况。

也许我们正身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迁,这一切都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小我,大我由亿万个小我组成,大我深切的影响着每一个小我,小我如何立,三十岁的我暂时还没有找到答案。

美国工厂观后感3

看完《美国工厂》,第一感觉这是一部拍摄很好,也很复杂的纪录片,当然内心也有些五味杂陈。它的复杂在于这部纪录片探讨的话题涵盖了当今世界和国内一些重要的领域,比如中美竞争,中美贸易与投资,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东西方文化冲突,境外投资,工会与劳工权益,企业与政府关系,环境污染,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等,单独每个话题都足以拍一部漫长的纪录片。而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因素恰好在福耀集团美国投资的工厂项目中碰撞交汇,要是只看纪录片的开始部分,挺难预料事情的走向,项目最终是否会成功,正如片中所说“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好的地方,它不带主观色彩,只客观记录这一事件过程,把评判交给各位观众。

先来说说纪录片所叙事的大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传统产业的成本不断提升,汽车、钢铁等产业陷入困境,金融危机之后困境愈发严重,俄亥俄州等老工业基地被称为“锈带”,企业陷入破产、裁员。故事的发生地代顿是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原来通用汽车在该地有个工厂,支撑着这里的部分就业、消费和社区生活,随着通用破产、工厂关闭,这里的就业和生活受到沉重打击。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提出重新振兴美国工业的号召,号召制造业回流,鼓励投资制造业。

叙事的另一端是中国福建福州市。成立于1987年的福耀集团,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用地人工的便利和沿海的优势,在“天时地利人和”下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国内和国际汽车玻璃行业的知名品牌。公司93年在上交所上市,营业收入从93年的1.7亿增长到19年预计213亿,净利润从6352万增长到19年33.3亿,客户遍布全球汽车品牌,员工人数达到2.7万人,在全球各地设立办公室,逐步成为一家跨国企业。

作为公司全球战略的一部分,进入美国市场对公司意义重大,在代顿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下,福耀决定在代顿兴建美国工厂,雇佣当地工人。

当然,从民族感情来说,福耀在美国建厂,帮美国解决就业问题,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但客观来讲,这只是商业世界的一部分。中美在福耀美国项目上相遇,是快速追赶的东方生产力与衰退的西方生产关系的遭遇,是新一代资本主义与老牌资本主义之间的相遇。在中国崛起,美帝霸权的全球格局下,即便不在福耀美国项目上遭遇,也会在其他类似项目上遭遇。而这遭遇带来的是两个种族、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等的碰撞与融合,这个过程刚刚开启,结果如何,尚未可知。这是两个国家政界、商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福耀项目是个很好的实验,让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这种碰撞和融合。

伴随项目的进展,双方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集中体现为管理的冲突和是否设立工会的争议。

管理的冲突首先体现在双方对待工作的态度上,中方的员工,以王为代表,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每天12小时、每周六天,工作甚至顾不上吃饭,工作熟练投入,对工作没有抱怨,愿意收敛个性接受军事化管理;美方的员工,自由散漫,工作8小时、双休、不加班,对工作环境要求很高,要求得到尊重。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早期,在劳动保障上相对美国要“落后”,员工大多初始生活环境很差,福耀提供的工作机会帮助他们改善了物质生活,同时提供了家一样的温暖,因此每个人都愿意全身心投入工作。反观美国,离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社会已经达到了高福利阶段(虽然不比部分欧洲高福利高负债国家),工人争取到的8小时工作制等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加班、接受危险工作环境无疑是侵犯正当权利。而这也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中国制造业的成功,以及美国制造业的衰败。也由此原因,港大经济学教授张五常极力反对推出新《劳动法》,以避免中国过早进入高福利陷阱,失去相对优势。

站在各自立场上对两种工作方式进行评价毕竟有失公允,双方都有热爱企业、热爱工作的员工,但管理层在初期的文化弥合中是缺位的,这使得事态向着严重的情形发展,曹德旺当机立断,更换了经营管理层,掌控实际运营权是正确的做法。

双方矛盾的最大冲突体现在是否设立工会的斗争中。可以说工会制度产生于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浪潮时期,较早进入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都纷纷成立了工会,工会在早期确实起到了保护个体劳动者的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工会制度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工会横亘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使得企业管理效率下降,短期受损但长期有利的经营政策无法推行,最终损害了企业和员工整体利益,这也是曹德旺坚决不同意设立工会的缘由。并且议员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不考虑对大众最有利的方式,激化了工会设立的斗争。而在中国,工会相当于是形同虚设的组织,政府和企业在绝大时候立场一致,在政策上更加务实和灵活,也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的优势。影片的后半段,我们看到即便是美国员工,也是讲求实际的,工会的设立不得人心。

然而事情向着我们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了吗?也是,也不是。纪录片的最后,福耀美国工厂实现了盈利,工会最终没有成立起来,工会分子被扫地出门。但同时,中国工程师王的好搭档,热爱工作、满怀感恩的养马的美国员工因为“工作效率”问题被开除,而生产线的另一端,自动化设备正越来越多,工作岗位正被有计划地替代。这实时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商业社会,价值是最终衡量标准。

纪录片的最后,曹德旺心情不好,走在长廊上看着自己的雕像若有所思,他是老一辈的创业者,经历大风大浪,觉得工作就是生命,企业就是家,但在最后也在反思增长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对环境的破坏、内心最初的喜悦。

纪录片的另一个侧面,依然会是未知。福耀美国工厂后续会如何发展?当地是否会有新的产业出现以提供就业?福耀的底层员工在年龄大了,失去工作机会的时候是否会有社会保障?

美国工厂观后感4

影片开头,2008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夕,牧师带领大家在祈祷,为即将关闭的工厂。影片中的每个人表情平淡,虽然牧师说这很严重。如果当时的人群,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很辛苦,按揭的房子、汽车等被收走。知道若干年后,他们将加入一家中国人企业,接受相对低薪、相对安全保护薄弱的工作。如果提前知道这些,他们会向通用妥协吗?会提出降低自己的收入,以保证工厂得以继续生产。毕竟,普遍把美国汽车业的衰退归咎于美国工人及其工会。

几年之后,美国代顿市,福耀这位救世主出现了,给了当地上千个工作机会。重新找到工作的人,憧憬着重回中产阶级生活。

福耀建厂一开始,双方的克制与期待,点点滴滴,被记录在镜头中。工厂的美国管理者对到来的福耀人员,热情地拥抱。曹德旺先生的不要刺激他们的言语。老板一句话,一扇门被美方管理者从新做了。美方管理人员,对于开业庆典时候,参议员讲话提到建立工会的事情,表示要把参议员的脑袋砍下来。美方员工也在竭力维持合作关系。

逐渐地,镜头下曾经的欢愉,被指责和抱怨替代。劳动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达标;劳动保护弱,安全防护不够,工作场合不舒服。

美国员工建立工会的口号响起,传单散发;福耀对员工加薪,请中介做工作,让美国员工参观中国工厂。

最终,以投票方式决定是否建立工会这件事情上,福耀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而因为劳工冲突而失业的人,落寞地反思自己的得失。随后在2018年度,福耀获得了盈利。

影片结尾,工厂的管理者在向曹德旺先生汇报,即将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力。

一部作品,如果一千个人看了,有一千个看法。这部作品就是精彩的、是美的体现。得益于曹先生的克制和开明,我们看到了这样充满冲突的电影。

流传,华为的任先生讲,如果人工智能应用的到工业制造,制造业会重新回归欧美。曹先生算过账,虽然美国人工比中国贵,但是美国的电费、土地、天然气、税收比中国有优势。现在AI已经在工业上开始应用,并且应用速度在增加。

8月31日,在上海的世界AI人工智能展上,微软和IBM带来的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就是应用到工业生产制造领域的,比如采用人工智能质检产品、人工智能辅助3D工业设计。当然,阿里和腾讯等中国企业也在向非消费者领域发力,比如钉钉考勤、微信打卡。

是福耀完胜了,还是资本完胜了?是美国赢了,还是中国胜了?没有回报的投资,资本肯干吗?

曹先生的宏伟画像,被悬挂在福耀。曹先生把手中的供香,插入香炉中,恭敬地向佛祖叩拜。他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想自己到底是罪人还是有功劳的人。

曹先生最后讲,人活着,就是要干活的。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吧。

没有工作的人生,你要吗?没有尊严和安全保护的工作,你要吗?

美国工厂观后感5

《美国工厂》最近在微信上很火,尤其对中国制造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更是必修课。我也算是圈内人,今天花了两个小时从头开始,把包括尾声、字幕都看完了,还阅读了一篇戴老板的深度文章。

先说说我的背景,国内985院校机械工程本科,加拿大机械工程硕士。在加拿大工厂里做过工人,在美国工厂里做过机械工程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作为美国硅谷某公司的首席机械设计工程师,和中国几十家工厂(光宝、伟创力、富士康等)合作过无数的项目,现在主战马来西亚工厂。

这部电影在中国火,主要火在了主题。美国制造业上的衰退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已经进行了20年。但是,中国汽车玻璃大王要返回美国建厂,这确实夺人眼球,中美媒体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重振美国制造业,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口号易喊,落实到建厂、量产,可是千头万绪的工作。电影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顺着镜头推进,让我们实地看到了真实的美国底层工人、基层主管、高管、工会、议员的面貌,同时对比了中国工厂工人,以及派驻美国的工程师、主管、高管、以及曹德旺本人的想法、做法。

看到中国骨干手把手教美国工人,重要的技术岗位全都要靠中国人,确实很感慨。当年所有的先进工业技术都在外国人手上啊。这才多少年,时移世易。

制造业本身的确非常辛苦,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难逃这个命运。为什么?因为制造业工人只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流程操作,除了自己的辛苦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的贡献,非常容易被同类,或是机器手取代。注意我没有用机器人,因为产线上只需要简单动作的机器手,这里没有深度学习,用不上更复杂的机器人。辛苦对付出者本人来说值钱,那是他们能提供的全部价值,可是能提供辛苦的人太多了,社会能回馈他们的,仅仅是冷酷+最低工资。我注意看了美国底层工人的状态,包括年龄、身材、表情、语言,充满了无奈、绝望。我也曾在工厂里做过工人,有一次因为用了办公室人员的微波炉还被人说了,工人只能用工人的微波炉,那是暗无天日的日子。

即使是福耀工厂的这份苦差事,如果不是因为汽车玻璃运费贵、加热沙子的美国天然气便宜,也轮不到美国人来做。因为产业链是全球布局的,只能放在能提供生产必须要素,而压迫人最厉害的国家。最低的工资,最长的工作时间,最大的工作强度。如此的苦差,超出了大部分人的心理上限,只能依靠“企业文化”,“为国为民”,军事化管理这些精神催眠来辅助实现。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国功成的背后又是多少底层人民的心血!有讽刺意味的是,“万骨枯”和“心血”,与功成的将军、老板,从来就是两拨人。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推论,制造业能回流美国吗?富士康的美国威斯康星州液晶显示工厂就是个例子,招募不到合适的工人,也没有配套厂商。制造业必须成规模,搞过生产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背后是无数的协作工厂。我正在经手的一个案子,该公司在美国生产,价格很贵,还在谋求到亚洲生产呢。莫说回流,已有的还要迁走呢。制造业的辛苦和美国人理解的美国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川普高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可是谁来当万骨枯呢?如果当了万骨枯,那么美国还伟大吗?

东南亚能取代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吗?据我的亲身实践来看,难。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人口就不足,即使组装放在那里,很多零器件、元件、原材料也还是得来自于中国。模具、生产自动化辅助设备,也得靠中国。可以说中国仍然是东南亚制造的幕后大佬。印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崛起的制造业大国,如穆迪所说,一个八亿年轻人的国家,什么事做不了呢?年轻人的成长,需要时间啊。制造这碗饭难吃,可有人眼热,有人抢。

关于工资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08年之前,通用汽车付给片中那个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约29美元,这个工人在福耀玻璃的薪水却只有12美元多。那个美国工人可以靠简单体力劳动做中产阶级的时代过去了。通用汽车为什么关门?工人的工资高就是原因之一。福耀玻璃能维持和中国工厂一样的毛利率,压低薪水也是必须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机会向工资更低的地区流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首先流走的,当然是低技能的工作。我在生活中经历到的,还有工程师、研发科学家这样的工作流失。我工作过的一家公司,就把研发放在了台湾、东欧,那里的工资与美国的比例是1:5,老板直接解散了美国总部,只在纽约华尔街设立了办事处。压低了工资,公司账面自然好看,股票上涨了好几倍,得益的是资本方。硅谷这边的工资也是高得离谱,每年30万到40万美元很常见。我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研发也主要放在了英国、以色列,那边的工资就比美国低。人才往高薪水的地方流动,工作机会却向低薪水的地方流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平衡。

资本、科学技术、高级人才、商品都是无国界的。想靠着国界来吃红利的人,终将为历史所淘汰。

工会是这些蓝领抱团取暖、和资方一较高下的最后阵地。在美国汽车工人工会和汽车寡头的争斗中,工会赢了,但工会像寄生虫一样拖死了宿主。工人的贪婪不亚于资本的贪婪。因为背后都是人性,人性至善也至恶。就是这些铁锈地带的绝望工人托起了川普,川普也喊出了他们的心声,让美国再次伟大,引申的含义是让蓝领的高工资回来,奥巴马投资的这部片子想告诉世人,这是不可能的,这有悖于客观的经济规律。

片中最后提到了用更多的机械手来取代工人,对老板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场景。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被机器人所取代。现在机器人行业是个受资本追捧,非常火爆的产业。越来越多的低技能人口会面临没有剥削价值、不被社会需要的尴尬处境。创造这个世界的,其实就是那头10%的人。90%的人面临不被需要,9%的菁英阶层面临降薪,只有代表资本的那1%要拥抱更大的财富。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184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