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心得观后感

嘉欣21142分享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每一位的故事都能够让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这也许就是榜样的力量,该向他们致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心得观后感(7篇),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心得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颁奖辞

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中国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李国秀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张顺东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抗美援朝期间,朱彦夫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二五〇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负责阻击任务。天上的飞机不停地轰炸,地上的大炮不断地轰击。美军每天对阵地发起数十次集团冲锋,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块弹片。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后,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二五〇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面对着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的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扑嗵”落下3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一颗刚扔出几米,紧接着,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被飘落的雪花掩埋,他想放声喊,但没喊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猛搓双眼,想把挂在脸上的东西拔掉。饥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冰凉的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弹片炸出的左眼。出于对生命的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辨别一下方向,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又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救起,几经周折,搭上了回国的汽车。

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因为严重冻伤,双腿从膝盖下被截去,双臂手腕以上被锯掉,除了成为空洞的左眼,右眼的视力也下降到0.3,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因为严重冻伤,双腿从膝盖下被截去,双臂手腕以上被锯掉,除了成为空洞的左眼,右眼的视力也下降到0.3,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苏醒之后,朱彦夫痛苦至极,多次想到自杀。想绝食饿死,护理人员就硬往他嘴里灌食物。想偷偷跳楼,因为没有手脚,不高的窗台他怎么都爬不上去。谎称失眠骗来安眠药,可连吞8片也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最终,医生的一句:“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去断送?自杀就是叛党叛国。”将朱彦夫点醒,铁骨铮铮的汉子这才决定,要为党,为国家,为死去的战友活下去。

1952年,伤势稳定后,朱彦夫被转入山东荣军休养院特护疗养休息。不甘于自此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朱彦夫开始刻苦锻炼自理能力,并软磨硬泡的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沂蒙山区,为家乡的父老尽点力。1956年,朱彦夫最终如愿以偿,回到了故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算不上什么,可要想把这壮举记录成文,传给今人后代很有意义……”朝鲜战场上,连指导员的临终托付,朱彦夫始终铭记在心。

从张家泉村村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原以为朱彦夫能就此放松下来,过几天悠闲日子,可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讲革命传统上,决定把战友们英勇作战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写成书,教育后人。

1987年,朱彦夫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坐在床上,用一双残臂向《极限人生》发起了进攻。

一开始,朱彦夫先把棉被叠成方块,把两腿放在上面,再把写字板放在大腿上,然后用嘴含着笔写。口水经常顺着笔杆往下流,浸湿了稿纸,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后来,他就嘴、臂并用,每天能写几百字。

冬天写作,他只能披着衣服,让两只抱笔的残臂裸露在外,经常冻得失去知觉。双臂夹笔用力时间过长,伤口处被磨破流出血水,他就把消炎药片碾碎,敷在伤口上包扎一下继续写。夏天炎热难耐,朱彦夫在床上抱笔疾书,写不了几个字,两臂就汗水淋漓,他只好不断地用毛巾擦,一个夏天下来,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不会写小说,他就“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给自己积累经验。常常为了斟酌一个字一个词,他一查字典就是半天,几年间4本字典被他舔烂。为了构思一个情节,他常常茶饭不思,发呆到深夜。有时想的出神,嘴上叼着笔被他当成烟去点,有时因为陷入沉思,掉下的烟灰引燃棉被,直到冒起浓烟才回神发觉。

看到父亲写作苦,儿女们不知多少次要求他口述,帮着他记录,但这个倔强的战士拒绝了,他认为这样一来就跟自己的小说隔了层什么,表达不出真情实感,也对不住长眠的战友。

由于日夜煎熬,朱彦夫视力持续下降,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从1987年到1995年,朱彦夫七度春秋,总共写下200多万字,在七易其稿后,1996年,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最终出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小说出版后不久,朱彦夫突发脑中风,经全力抢救脱险,但由于在战场上大脑曾受过伤,朱彦夫的思维不再连贯,他的口齿也不再清晰,因为偏瘫只剩下左侧残躯能活动。但他的写作仍未停止。1998年6月,朱彦夫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再次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因心脏病发作,朱彦夫的体内被放进了5个支架。直至2014年,81岁的朱彦夫仍坚持每天看新闻、看报、做笔记。用他曾经的话说就是:“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娘去世时,朱彦夫又干了件不孝的事儿。1975年秋,75岁的老母亲患肝癌晚期。当时,沂源刚开始推行农村殡葬改革。庄稼人祖祖辈辈都是黄土埋身,哪个愿意让一把火给烧了?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陈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陈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在张家泉,若说家家户户都受过朱彦夫的帮衬,一点不夸张。那年月,谁家吃不上饭了,朱彦夫就让妻子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病了,他就拿出自己的伤残金接济……

说起朱彦夫的帮助,65岁的张吉才滔滔不绝。他们两家院子只隔一道矮墙,家里有啥好吃的,朱彦夫就让妻儿给他家送去,或者干脆隔着墙头喊一嗓子递过去。张吉才的孩子和父亲患病时,朱彦夫多次上门探望,并给张家留下钱。“他照顾俺的面子,说是借给俺用。后来家里条件好转,俺几次还钱,他怎么都不要。”

国家对伤残军人一直有照顾,年年都向朱彦夫供应红糖、白面等物品,朱彦夫转手就送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家人却难得尝到一口。张家泉人都知道,凡是朱彦夫家里有的,村里几乎家家都会有;村里家家都有的,朱彦夫家里未必有。

由于要照顾朱彦夫,陈希永很少回娘家。有一年她回日照老家探望老人,回来时捎了两大筐咸鱼。那个年代缺吃少喝,沂源又是山区,这样的美味难得见到,6个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朱彦夫一看乐了:“快过中秋节了,村里啥都没有,正好把咸鱼分给大家过节。”他让妻子把咸鱼分成58份,每份大小搭配3条,留下一份给娘和孩子们尝尝鲜,其余57份给各家送去。送到最后却傻了眼:少算了一户。陈希永只好从家里那份中取出两条大的,送到了最后一户蔡明显家里。

那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飘着鱼香,朱彦夫一家9口围着一条小鱼,谁都不舍得动筷子。

大女儿朱向华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里来了4个讨饭的。“就住在我们家里,有一次母亲擀了面条,分量不多,讨饭的正好回来,母亲就让他们上桌吃面条,我们几个小孩只好啃地瓜干,心里可委屈了。”

朱彦夫对父老乡亲的爱,丝毫不输于对家人的爱。“他是俺们的贴心人,也是俺们的恩人。”这句话,正是父老乡亲给朱彦夫最好的评价。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决赛中,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创造中国选手在该项目的历史最好成绩。此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휐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汤星强、谢震业、吴智强组成的中国队用时37秒79完赛,排名第四。

在奥运会后,国际检测机构宣布,在东京奥运会获得男子4휐0米接力银牌的英国接力队成员之一的乌贾,其A瓶尿样检测结果为阳性。此后,国际体育仲裁法庭宣布,由于乌贾违反相关反兴奋剂规定,英国队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휐0米接力项目中的参赛资格被取消,奖牌等也将被收回。这意味着,包括苏炳添在内的中国队有望递补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苏炳添的颁奖辞是:“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正在深圳龙岗大运中心封闭训练的苏炳添,通过连线视频与颁奖典礼主持人白岩松进行了交流。在谈到自律时,苏炳添说睡得好训练状态也好:“我基本从2014年、2015年开始,就保持着10点睡觉的作息。”另外,教练说下午3点训练,他2点50分之前就会到场。

苏炳添说:“一路走来,我最想感谢的是国家。是祖国的帮助,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6】

9秒83这个数字,是亚洲飞人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百米短跑项目上创造的一个神话。

20年前,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在拿到110米栏冠军的时候,曾经说过:“谁说黄种人拿不到奥运会前8,今天我就证明给全世界看,我是奥运会冠军”!

20年后,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拿下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第6的成绩,他用实力证明,亚洲人也可以跑进前10秒。

1989年8月29日,苏炳添出生于广东中山市,苏炳添出生没多久,父母又给他添了一个弟弟。

苏家虽然是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但是一家四口却相处和谐,大家有事情互商互谅,日子过得平淡从容。

跟很多男孩子一样,苏炳添平时也喜欢看武侠小说,最爱金庸的小说,所以他深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小时候,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各大赛事上的男子短跑项目,对那些追风少年,风驰电掣的速度羡慕不已。

苏炳添说,小时候跑不过表哥,因为他是中山跑得最快的人,表哥的速度与激情,燃烧起他的斗志,他也想成为跑得最快的追风少年。

彼时的他,还在上初中,心中有了这些杂念,学习成绩自然有些不理想,经常被老师留在学校“吃小灶”。

为了逃避这种特别待遇,当一个梦想中的追风少年,苏炳添想到《孙子兵法》中有一招妙计, 金蝉脱壳 。

他想到了另一个人,就是体育老师杨永强,由于喜欢运动,所以每次上体育课时,苏炳添都是表现最积极的学生。

他的课堂表现,很招杨老师喜欢,觉得这个学生不仅爆发力强,弹跳力也不错,学校有一个田径队,杨老师是队里的教练。

苏炳添找到杨老师,他希望加入田径队,杨老师自然非常高兴,表示欢迎。

于是“吃小灶”的日子顺理成章地结束了,苏炳添向着梦想迈出了第一步。

田径队的训练略显乏味,每天除了体能训练之外,似乎有些枯燥,于是苏炳添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自己跑出去找乐子。

那段时间,他迷上了摩托车,有了这个“提速器”,在山野林间,就可以享受风驰电掣的速度与激情了,他玩得忘乎所以。

虽然没有受过系统训练,但是他的驾驶技术,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有所提高。

那个时候,他是一个追风少年,他的心中除了追求速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未想过未来的某一天,能为国争光。

2004年11月份的深秋,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一年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的赛场上,他一鸣惊人,跑出了11秒72的好成绩,拿下了100米男子短跑的冠军。

这个成绩让中山市田径教练宁德宝惊讶不已,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中学生,爆发力居然这么强,第一次比赛居然能跑出这样惊人的成绩,若是用心栽培,或许广东省会出一个全国冠军。

于是,在田教练的发掘下,苏炳添进入了广东省队。

省队里跑得快的男生,不仅仅小苏一个,比他 跑的快 的人大有人在,不甘心成为泯然众人矣中的一个,苏炳添苦思冥想,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两个队员的聊天,一个说:“我今天比你快了0·01秒”,另一个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快了0·01秒吗”?

“只要我每天都比你快0·01秒,那你就永远别想赢过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的对话让苏炳添如同醍醐灌顶,是啊,执着于超越自己,提高速度的人,才可能成为王者,享受真正的荣耀。

于是,从那天开始,苏炳添想方设法地提高速度,机会永远留给那些主动争取的人,教练看出他的求胜之心,在平时训练时,经常会跟他分享怎样提速的小秘方。

日积月累的努力之下,苏炳添凭借自身过硬的本领,终于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观后感【篇7】

2011年的时候,有人说苏炳添只能止步于10秒06,但是他却用行动,让那些说三道四的人啪啪打脸。

2015年5月31日,黎明破晓时分,国际田联男子100米的决赛场上,凭借9秒99的成绩,苏炳添让世界震惊,他战胜了日本名将伊东浩司,跑赢了国内名将张培萌,成为“中国小飞人”,那一年,他26岁。

面对媒体采访,他说:“曾经有人认为10秒06是极限,但是我却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打破极限是我的追求”。

黄种人想要在100米短跑项目上,突破10秒有多难呢?这么说吧,目前整个亚洲,只有三个人能做到,而苏炳添,是整个亚洲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职业选手,因为训练过度难免受伤,苏炳添也曾经因为腰部受伤,缺席全国田径锦标赛。

那时候,他曾经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达到终点了,甚至开始联想自己退役后,是否要去当教练。

但是不甘心后退的人,必然会重新回到赛场,然而他突然发现,他要面对80多个国内竞争者。

苏炳添坦言,那段时间压力俱增,除了自己一个是80后以外,剩下的全是90后,那个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似乎老了。

但是挑战体能与年龄的限制,也是一件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

28岁那年,苏炳添对自己说:“不要因为28岁就跑不动了,而是看看自己还想不想跑,如果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伦敦奥运会100米半决赛的时候,苏炳添旁边的对手就是飞人博尔特,起跑20米的那段赛程,苏炳添居然能跑在他的前面,当时他高兴极了,但是没想到这是博尔特的战术,后来居上的博尔特,让苏炳添意外不已。

这场PK下来,他开始总结经验,找自己的洋教练兰迪先生,分析原因。

兰迪教练有一套电子分析系统,可以用电子模型打造出跟选手一样的状态,根据这个模型的身姿状态,总结出选手的失误在哪里,再进行有效的调整。

苏炳添发现,自己的爆发力虽然比博尔特要强一些,但是只能赢过他20米的距离,所以他重新进行了调整。

另外,膝部抬起过高,也会浪费体力,影响速度,纠偏举错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一套正确的比赛方法。

除了平时的正常训练,苏炳添还买了一些有助于提高速度的练习器材,比如拉力器的使用,在奔跑时系在腰上,跟阻力对抗的过程中,提高腰部的韧性与强度。

另外,他偶尔也会练习一下举重,虽然他不是举重选手,但是这项运动对锻炼身体的爆发力很有好处。

4年以后,32岁的苏炳添面对的是东京奥运会,他的外教兰迪先生,鼓励他:“我认为你有能力跑出好成绩,32岁不是限制,它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虽然这一次苏炳添只拿到了第六名,但是作为一个32岁的“大龄选手”,他的体育精神值得国人点赞,不因为年龄给自己设限,单凭这份勇气,就值得国人尊重。

当苏炳添披着国旗,在赛场上奔跑的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人想到这四个字:“虽败犹荣”。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心得观后感相关文章: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1观后感心得感悟五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1观后感学习心得五篇

2021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范文五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精选6篇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体会感悟五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600字(7篇)

2021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心得

感动中国2021颁奖典礼心得观后感【5篇】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五篇

    318756